Results matching “文学 诗经”

也许因为耳朵相对高度近视算是更灵敏的器官吧,对于听觉的感受从初中开始就得到了训练--听磁带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平行共进。差别是,妈妈早起的第一件事打开录音机,叫我起来洗漱--听英语,而自己则是放学一回家就打开录音机--听着歌曲做作业。

以前所谓追求的“一心二用”其实是不存在的,因为思考的时候,才是真正一心不得二用的铁证。只是手中重复劳动时大脑是空白的,声音不免为最好的填充物了。所以我的音频资料总是挺丰富,从英语的从测试、美文欣赏,到名著、有声书,而中文的普通话材料,唐宋诗词、百家讲坛也是一大把。前段时间发现VOE有一些在线美语习语音频(出自VOA),在线速度不错,也可以边干活边听讲,还是学到了几个词的。如今学校试用了一个在线点播的数据库,很多感兴趣的视频文件,题材广,内容也不错。哈哈,终于又可以一边干活,一边让耳朵也不闲着了。

今天听了两个:
周汝昌的--唐宋诗词鉴赏(上、下)

都知道周汝昌是红学专家,原来他本行是研究诗词的,看来“大家”们的知识和学识是溶汇贯通的,听他讲诗词也是一种享受。下面将内容copy来,喜欢的朋友一起分享。

产生配乐诗颂的想法是看到那盘90年NHC出版的皮埃尔·波特的钢琴专辑(cascate),依稀袭记得以前校园广播时,曾经找到一首《心邮》的小诗,并自己补充了一段,配上《放歌》(好像),刚好在人声之间的钢琴伴奏朗诵,简直天衣无缝。如今却连噪杂效果的节目备份也在搬家时不知所踪,之记得“……你的心里有一条邮路,我不知道它有多长多长……的地方……”。于是听林海的音乐,好像那音乐本身就在轻轻吟诵,于是有一种冲动,给它“找个伴”。又于是开始搜索巅峰时代的巅峰人物--很自然,找到了徐志摩。

老徐,果真诗坛首屈一指巨将,诗的意境,文风,韵律感都美的一塌糊涂。如此酷暑,吹吹诗风,品品茶,看看小文,倒是不错的避暑消遣。“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”。

仿《陋室铭》为原生脑浆书《原生志》:
原生志

  网不在大,有专则名。坛不在众,有魂则灵。斯是原生,唯吾德馨。门坊上阶绿,水色入帘青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品清茶,阅诗经。避丝竹之乱耳,防案牍之劳形。塞外原生林,江南脑浆群。一笑曰∶“何陋之有?”

收集了一堆文学杂志大赛的消息,准备大展拳脚。题目已定,格体不限,字数好像在3000-4000左右吧。适时,余秋雨正风靡,也想模仿一下他的风格。不过底子太薄只得下狠心恶补。从收集与火相关的史实开始,发散构思了几十条联想,行文成文,修修改改。仅大修就进行了7次之多。那时电脑水平不高,条件也有限,所有的稿子都是用手抄誊写的。每次抄誊至少得花1小时,有时抄着抄着又有了修改……很多次都向放弃了,实在太麻烦,可是一个鉴定的信念一直在支持着我--那就是得奖的虚荣(一日成名的美梦,哈哈)。为了这篇文章,几乎整整一个月都搭上了,其他那些参赛,自是敬而远之了。最后,终于完成了,别提多高兴。
我用三层复写法(手抄稿+薄纸+复写纸+复写稿),复写后,手抄稿也不见复写痕迹,这样自己留底的那份就省了抄一遍。
说说后话,信心十足地盼来编辑部的获奖通告,却要求交纳一笔“数目不小”的款项(约42元大洋),对于吃食堂的我们来说,的确是大数目耶~自然不给!现在想来,只希望那真是一个骗局~那个主编叫做什么寒江雪,不知有没有人听说过?
哈哈,不管怎样,“火与文化”是所有“梵文呓语”中花费心思最多,最宏大的一篇了。这次历练,值得~